
1974年,20岁的重庆青年张志远,为了报答恩情,选择娶了一位比自己年长11岁的寡妇胡庭秀,并承担起照顾她6个孩子的责任。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妻子和孩子,他放弃了返回家乡的机会,决定扎根在四川南江县,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。
从小在知识氛围中成长的张志远,一直把知识视为自己的力量源泉。他在高中时刻苦学习,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。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,而1972年国家号召知青下乡,他便毫不犹豫地响应了这一号召,来到了四川省南江县。
初到南江,张志远原本认为自己将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工作中,然而,当他面对一望无际的农田时,才意识到这与他想象的“建设”相去甚远。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农活,张志远既感到茫然又十分沮丧,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项工作。
展开剩余80%幸运的是,张志远的邻居佘林海,尽管家里也有四个年幼的孩子要养,依然不吝啬地给予了张志远很多帮助。佘林海教他做农活,并时常送去食物,帮助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。在佘林海的帮助下,张志远逐渐适应了下乡生活,不再是那个手忙脚乱的少年。
然而,命运却突然开了个玩笑。某天,张志远在上工时发现佘林海没有出现,心生疑虑后赶往佘林海家中,却得知大哥生病住院。张志远心急如焚,立刻赶到医院,看到病床上的佘林海虚弱不堪。佘林海勉强笑着告诉他只是感冒,张志远虽然心存疑虑,但也相信了大哥的话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佘林海的病情并未好转,张志远的担忧也逐渐变为现实。最终,佘林海因病去世,临终时,他恳求张志远照顾自己的妻子胡庭秀和四个孩子,特别是最小的婴儿。张志远应诺,决心履行这一承诺。
佘林海去世后,胡庭秀和孩子们的生活陷入困境。张志远常常去帮助她干重活,还会把自己积攒的粮票送去她家,试图减轻她的负担。可是,随着时间推移,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,指责张志远和胡庭秀关系不清。面对流言蜚语,张志远起初并不在意,但一次他无意中听到有村民议论胡庭秀的不正当行为时,他气愤至极,差点与人发生冲突。
为了维护胡庭秀的名誉,避免她受更多的非议,张志远决定坦白自己的心意,他对胡庭秀说:“我想娶你。”虽然这让胡庭秀感到非常震惊,但张志远解释道,这样一来,他对她和孩子们的照顾就更能名正言顺,免得外界对她的误解。
经过深思熟虑,胡庭秀最终接受了张志远的提议,两人于1974年结婚。婚后,张志远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,为了供养这个大家庭,他拼命工作,早出晚归,常常超负荷劳作。有一次,他在砍竹子时,不小心被刺伤了脚,但他仍然咬牙坚持,工作量竟是别人两倍。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胡庭秀,她开始更加珍惜这个无怨无悔的丈夫。
随着婚后的生活逐渐稳定,张志远和胡庭秀的感情愈加深厚,他们先后有了两个孩子。张志远从此肩负起抚养6个孩子的重担。就在此时,国家开始大规模组织知青返乡,张志远也收到了家人的邀请,劝他回重庆。然而,张志远面临两难抉择。胡庭秀觉得自己拖累了张志远,于是在他返乡的压力下,主动表示,张志远可以回家,不必为了她和孩子们而留下。
经过深思熟虑,张志远决定留在南江,他选择继续履行对胡庭秀和孩子们的承诺。虽然面临众多困难,但他依然决定坚守下去,并将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支撑孩子们的教育,即便家境贫困,张志远也宁愿自己吃苦,绝不放弃孩子们的未来。虽然孩子们最终未能上大学,但他们始终感激张志远的养育之恩,把他视如亲生父亲。
如今,张志远和胡庭秀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,而他们这对夫妻依然在大山中,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。张志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“言语中的王者,行动中的巨人”的真正含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